师德师风举报电话:

 

57325087

6.3 余角 补角 对顶角(一)

网站首页    校园天地    课题研究    学习资料    6.3 余角 补角 对顶角(一)

 

2017年06月29日

一、教材与课时类型

苏科版七上、第1课时、新授课

二、教学目标

(1)知识与技能:

1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了解互余、互补的概念,熟练掌握余角、补角的性质;

2、能准确画出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。

(2)过程与方法:

经历观察、探索、推理、归纳等过程,培养探究学习的方法,培养说理论证的能力,树立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,会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。

(3)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
1、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,借助图片展示苏州虎丘宝塔,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;

2、引导学生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,引入互余、互补的概念,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。

三、教学重点、难点

重点:

1、掌握余角、补角的概念及性质;

2、培养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认识。

难点:

推理论证同角(或等角)的余角相等、同角(或等角)的补角相等。

四、教学方法与手段

通过小组合作交流,采用探究式教学,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。

五、教学过程

教师活动

生活动

计意图

情境创设

上课铃响后,告知学生将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,带领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美。

∠1+∠2=90

数学语言表示为:

∵  ∠1+∠2=90

∴ ∠1与∠2互为余角

∵ ∠1与∠2互为余角

∴ ∠1+∠2=90

通过动画展示∠1与∠2位置的改变,使学生深刻理解互余是两角度数之间的数量关系,与两角位置无关。

理解概念,寻找概念中的注意点:

1、互余是指两个角的关系;

2、两个角的和为90度;

3、这个关系是相互的;

4、互余是两角度数之间的数量关系,与两角位置无关。

判断:

1、∠1+∠2=90则∠1是余角.(    )

2、∠1+∠2+∠3=90,则∠1、∠2、∠3互为余角。(   )

1、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,讲清概念的来源,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,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。

2、利用实物图,抽象出几何图,导入互余的概念。

3、让学生寻找概念中的注意点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。

4、培养学生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。

通过练习巩固互余概念。

长江护堤的底部是石块堆积而成,量角器无法伸入护堤底部测量,如何测量护堤坡面的倾斜角?

学生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,由此引入互补的概念。

数学概念(知识)来源于生活,又服务于生活。引导学生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,引入互补的概念,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。

一般地,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(平角),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,简称互补。其中的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。

  ∠3+∠4=180

数学语言表示为:

∵  ∠1+∠2=180

∴ ∠1与∠2互为补角

∵ ∠1与∠2互为补角

∴ ∠1+∠2=180

通过动画展示∠1与∠2位置的改变,使学生深刻理解互补是两角度数之间的数量关系,与两角位置无关。

对照互余,叙述互补概念中的注意点、互补的数学语言,感受互补是两角度数之间的数量关系,与两角位置无关。

通过类比得出互补的有关知识,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。

用两块三角板,分别摆出两角互余、两角互补的造型。

小游戏——找朋友:

图中给出的各角中,哪些互为余角? 哪些互为补角?

做一做

∠ α的度数

50˚

 

 

∠ α的余角

 

65˚

 

 

∠ α的补角

 

 

120˚

 

 

请学生用三角板演示。

思考问题:图中∠α和∠β的度数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?

判断:

1、如果一个角有补角,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。(   )

2、互补的两个角不可能相等。(   )

3、钝角没有余角,但一定有补角(  )

思考:

同一个锐角的补角与这个角的余角有什么大小关系?

鼓励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摆造型,说明今天学到的知识。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互余、互补,利用三角板摆如图的造型,以此增强对互余、互补概念的理解。

在摆放的过程中,学生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快乐。

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:

通过填表观察,可以得到结论:

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˚。

例1、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4 倍,求这个角的度数?

例2、如图,OD平分∠COA ,OE平分∠COB,

则①∠ EOD=       

②图中互余的角有    对,

互补的角有   对。

例3、已知∠α与∠β互为补角,且∠β比∠α大30,求∠α、∠β的度数 .

练习

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3倍少20,求这个角的度数?

分析:

α+∠β=180

β=∠α+30

通过这个例题,让学生体会互余、互补是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,与位置无关,注意其实质。

已知:∠AOB,画出它的余角

已知:∠1和∠3互余,∠2和∠3互余。

试问:∠1与∠2的关系。

数学语言表示为:

∵∠1+∠3=90   ∠2+∠3=90

∴∠1=∠2

已知:∠1=∠2,∠1和∠3互余,

∠2和∠4互余。

试问:∠3与∠4的关系。

数学语言表示为:

∵∠1+∠3=90   ∠2+∠4=90

∠1=∠2

∴∠3=∠4

数学语言表示为:

∵∠1+∠3=180   ∠2+∠3=180

∴∠1=∠2

∵∠1+∠3=180   ∠2+∠4=180

∠1=∠2

∴∠3=∠4

学生交流讨论:

因为受互余概念的导入过程,学生很快将三角板摆放成第一种情况,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OA重合,可以得到余角∠BOD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,让学生大胆摆放三角板,学生还可将三角板摆放成第二种情况,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OB重合,可以得到余角∠AOC。

进行推理论证

仿照余角的性质,推理论证得到补角的性质——同角(或等角)的补角相等。

完成练习

1、如图1,∠AOC=900,∠BOD=900,则∠1与∠3的关系是___,其理由是__________。

2、如图2,∠1+∠2=1800,∠3+∠4=1800,若∠1=∠3,则∠2与∠4的关系是____,理由是_______。

实践出真知,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。

在画∠AOB 的余角时,学生不一定可以把两种不同位置的余角画全,通过实践操作、合作交流,从简单的教具入手,得到直观的图形。

借助动画演示、推理论证得出余角的性质——同角(或等角)的余角相等。

教学中注重强调数学语言的表述,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。

1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你有些什么收获?

2、数学与生活、生产实际有密切联系,我们碰到实际问题要善于用数学方法去分析、去解决,这是学好数学的秘诀之一。

学生回顾交流

学生自我反思比教师总结效果更好。

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整理,便于学生区别、记忆,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.

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、归纳和总结,对知识进行提炼,体会数学的思想和应用,将感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的认识。

板书设计:

一、概念

1、余角  ∵ ∠1+∠2=90  ∴ ∠1与∠2互为余角

2、补角  ∵ ∠1+∠2=180 ∴ ∠1与∠2互为补角

二、余角、补角的画法

三、性质

1、同角(或等角)的余角相等

(1) ∵∠1+∠3=90  ∠2+∠3=90(已知)

∴∠1=∠2 (同角的余角相等)

(2)∵∠1+∠3=90  ∠2+∠4=90(已知)

∠1=∠2(已知)

∴∠3=∠4(等角的余角相等)

2、同角(或等角)的补角相等

(1) ∵∠1+∠3=180  ∠2+∠3=180(已知)

∴∠1=∠2 (同角的补角相等)

(2)∵∠1+∠3=180  ∠2+∠4=180(已知)

∠1=∠2(已知)

∴∠3=∠4(等角的补角相等)

授后小记:借助实践体验    彰显课堂魅力

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》(2011年版)指出:“通过数学学习,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、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、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,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,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,在《余角、补角、对顶角》新授课中作以下尝试,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了解互余、互补的概念,掌握余角、补角的性质。

1、 实践活动热身,升温课堂氛围

一段精彩的数学课开头语,可以起到承上启下、启迪思维、扣人心弦的作用。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,借助图片展示,为学生开展快乐的实践活动,拓展学生视野,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数学学习,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。

2、 创设生活情境,有效导入新课

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,讲清概念的来源,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,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。利用图形,导入互余的概念,转化为数学语言:∵∠1+∠2=90,∴ ∠1与∠2互为余角。然后通过动画展示改变∠1与∠2的位置,∠1+∠2=90的关系不变,使学生深刻理解互余是两角度数之间的数量关系,与两角位置无关。

3、充分的实践操作,培养数学思维

在画∠AOB 的余角时,学生不一定可以把两种不同位置的余角画全,通过实践操作、合作交流,从简单的教具入手,得到直观的图形。借助动画演示、推理论证得出余角的性质——同角(或等角)的余角相等,后续还可以仿照余角的性质,推导出补角的性质。教学中注重强调数学语言的表述,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。

 

 

2019年3月26日 12:45
浏览量:0